2010年11月8日星期一

Ch 2.57: 想要 需要 可以要 時機要

追求事物的四大法則

從前我們嚷著要父母買玩具和用品給自己,經常會被囉唆"你是想要還是需要那件東西呢?",有時候還會叫我們思考金錢的真正意義,不要把父母當成自動提款機.

身為一個在社會工作兩年多的八十後,除了明白需要和想要的確切分別外,還想為追求新事物時添加兩個考慮完素,那就是"可以要"和"時機"要.今天我會花點篇幅去說明兩者的重要性.

金錢的定位
在敍述和錢有關的課題前,必需要解釋金錢的本質.以我這個八十後的立場來說,金錢就是把勞動力量化和實體化的一個媒介,而這個媒介之所以有存在價值,因為它省卻了人類用勞動力去兌換別人的生產力之間會出現的問題和煩惱.總括來說,金錢的最終目的是簡化勞力和生產力之間的兌換手續.

想要和可以要的不足
通常小孩子接收到父母"想要"和"可以要"的概念,馬上就會感到有點不妥當,因為有玩具會不是"想要"的嗎?要小孩子從父母的立場重想整件事,就會覺得父母是在想藉口推搪,根本就是不想花錢.當然,這是指一些半懂事到不懂事的孩子.

而,到我們長大後,就更能體會到光靠想要和需要去抉擇新事物,往往是不足夠的,這點相信不少人也感同身受.

可以要
顧名思義,"可以要"想要表達的,就是每個人的能力也有限,由於空閒時間有限和經濟上的限制,我們只能從社會上的種種物質生活中,挑選自己最能受惠於其中的服務或產品,來充實自己的人生.題外能引申的,就是所有的活動(包括電玩,動漫,看書和運動等)也有其存在價值,因為它們各知能照顧不同人平衡身心的需要.

言歸正傳,"可以要"其實要合乎的條件很簡單,對小孩來說,父母的讚成就等同可以要;對成年人而言,由於有了經濟能力,身邊的很多生活享受和產品也變成"可以要",這時候我們的專注點,將會放在用最短和僅有的時間(因為工作時間佔用了我們太多時間)和最低的價錢去換取最大的享受(因為省下了的錢可以投放在其他on-going process,例如基金,股票和樓宇投資),以達到同步進行的目的.

時機上要

這點是不少家長,甚至是我們年青一輩會忽略的.

"時機上要",會馬上讓人聯想到樓宇和股票的低買高賣,還有不少科技產品的入手時機.可是當我父母跟我說現時的我,會後悔中學時期花費大量金錢在Trading card(現時已沒市價)和日本唱片等等的玩意時,還有就是沒頭沒腦想我結識異性時,我就知道他們對"時機上要"還沒有透徹的理解.

有沒有發覺幼年時無法入手的東西(如電子遊戲機),到我們真正賺到錢時,卻已經不再鍾情於其中?有沒有發覺事情,要年青時大干一番才有感覺?十嵗時和二十五嵗時去海洋公園(註:香港境點)的你,是不是發現自己已無法像從前一樣,專注在從前感覺新鮮的事物上?十多嵗時拍拖的你,和廿多嵗拍拖的你,有沒有因為要顧慮的事情不同,而導致產生出來的感覺也截然不同?

所以,我們應該要了解自己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中,會否錯過了甚麼東西而導致將來再也尋求不回年少時實踐的感覺.這,就是"時機上要"的另一重意思.

結論

或許和我年紀相約的讀者,會對我今天所寫的不以為然,但擁有子女或十多嵗的各位,會否從新思考自己/向別人灌輸的消費態度呢?希望本文能為各位提供一個好參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