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6日星期三

Ch 7.11: 用錢來衡量的世界

工資就是一個人的價值

這個觀念一直紮根在大家的心中,也是小中大學教育一直灌輸的概念:教學的宗旨就是讓各位回饋社會,而社會就會以工資的形式獎勵我們的努力,讓我們享受其他人努力的成果.當然,我們付出十分精力,最後只會獲得八分回報,其餘兩分會落在管理層手上去確保社會的運行秩序,還有一分是我們從大自然提取的資源,例如燃油,樹木等等.總括來說,人類就是以金錢作為媒介互相利用,也只有金錢是人類目前互相利用的最有力媒介.

今天要討論的是,為什麼只有賺錢一途,才會被視為他/她正在"回饋社會"?在我看來,回饋社會的方法有很多種,不一定局限在工作賺錢這途徑.

(一) 精神上的回報
在youtube我們看到很多人製作不少攪笑或具實用性的片段,除了能讓我們大開眼界,也能舒緩我們的神經;在online game內所有角色的存在(包括我本身),會為遊戲增添色彩,為大家每天提供新的遊戲體驗.甚至是短跑比賽的落敗者,他們也能讓勝出者得到無上的成功感,試想想只有一人的比賽,又哪裡會為勝出者帶來滋味?換言之,無論大家在擔當什麼角色,只要是推動社會互動關係,讓其他人身心得到舒解,他/她就是為社會作出了精神上的貢獻.

再舉一個例子,無論是online game的玩家,遊戲卡的收藏家,或是電腦軟件的使用者,他們對物件的創造者而言都是重大的鼓勵,能激發他們更加努力去完成其他的發現公諸於世.試想想這個世界沒人玩online game,沒人去欣賞畫作,還會有人為我們嘔心瀝血地設計新玩意,改善我們的精神生活嗎?

(二) 現代社會對互動價值的無視
我不反對年青人埋頭對電腦,因為他們在網上的用心和創意對其他人來說是有娛樂價值.很可惜在這個年代,這份價值往往被忽視及壓縮,甚至被視為一種負值,一種拖累社會進度的表現.造成這種現象,是因為這種互動價值還在虛擬的階段,由於貢獻在社會是無形的,故此實在無法用金錢去衡量.

香港也有難以用金錢去衡量的社會貢獻,例如街頭賣藝,在香港會被視為收入不穩定,沒正職甚至一種行乞的表演.但在外國來說,街頭賣藝者擁有一定的地位,在當地社會也成為一種獨特文化.對於互動價值的推崇,外國可能要比香港先進的多,但要擺脫工資=社會價值的思想,似乎全球還未處於起步的階段.

總結
由於互動價值一直也存在於社會,故此沒有人曾經體驗過失去它以後的痛苦,人生會變得多麼暗淡無光,而人類也從此失去精神生活的體驗.受到推崇的互動價值(外國街頭賣藝,歌手的歌唱表演)能化為收入和利潤,備受忽視的互動價值(網上日誌啟示,youtube影片製作)則讓製作或參與者蒙羞(被指耗用社會資源).大家以後會對這種無形的價值改觀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