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2日星期一

Ch 2.59: 貨不對辦(實況篇)

要重蹈覆轍還是改道而行

無論如何精打細算,我發現貨不對辦的現象,真是極難避免,中間產生出來的悲憤和憂傷,亦需要經過長時間才能蘊釀出來,根本就沒法去預知或者預見.

在中學年代的我,對理科/化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諗書時甚至會因為自己懂得把那些千奇百怪的化學方程式明白透徹而自豪.

完成了大學課程,隨著我在理科這行業發展,我開始察覺到,這個行業為我裝備回來的技術,雖然也說得上是一門專業,但在香港這個城市並沒太大的價值,甚至在未來會有貶值的可能.從前我對理科行業的憧憬和尊重,登時打了個大折扣.回想起中學時那個為那點化學常識而沾沾自喜的我,不免為那個蒙在鼓裡的我感到悲傷.

當然,除了科目的選擇,遵從學校或家人灌輸的生活模式和道理,沒錯是能擁有個乖巧踏實的求學歲月,但踏出校門,被騙掉的那份感覺馬上油然而生,因為學校和家人所灌輸的概念,在社會上並不是沒市場價值,但隨著社會的轉型,那份概念已無法應用在高價值的市場中,現在的我也只好從頭來過,把沒用的價值觀逐一廢棄和去除,甚至在加上個人經歷後,轉化成另一種產品.

當然,受過那麼多次貨不對辦的遭遇,我面對未來的抉擇時,輕至購買一台手提電腦,重至決定未來的投資和工作方向,所有事情也比從前花費多十倍時間和精力去考慮個周詳才開始行動,而壞處就是對身邊的大量事物會失去信任,除非已經過無數次的考察和求證.這就令我對不少新事物卻步,因為當中的那份考證就已是一種極耗時的行為.

當然,受這貨不對辦的陰影影響下,我更在意自己是否在我目前的工作中所取得的那份"所謂"成就感,會否根本是微不足道,享受其中會否讓人貽笑大方;而有時候,自己的一些個人行為,就算很多觀念上也不予認同,但這些觀念又會不會是一些貨不對辦的觀念?一切要經考證過後才能清楚明白.不過加上我之前選擇事物的四大法則(想要/可以要/需要/時機要),我相信我未來所作的抉擇,至少會有個方向可以跟隨.

2010年11月12日星期五

Ch 6.29: 無法預想的現況

性質獨特的工作

近來我公證行派我到某市區的街道進行空氣和噪音評估,要連續兩星期,每天上13小時半的班.也不知道是哪所建築公司的要求,要人家在街頭進行測量(一般來說是在例如學校梯間或住宅平台,一些air/noise sensitive receiver的位置做的).

我所處的其中兩個位置是某住宅大廈的地舖位置,而由於該處是工廠區的關係,8成的地舖也會有例如噴油,組裝機件,或貨物搬運的動作,基本上已飽受他們自己製造的噪音和空氣污染.就算加上將來建築地盤動工時傳送過來的聲浪/飛塵污染,對商戶的影響只是稍為添加一點而已.更何況,住宅附近已有另一項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於是我的工作性質,就好像由為社區做個地盤動工前的baseline環境調查,轉為為他們的工作環境進行評估服務.當然,我的儀器和自己一手建立的"流動監測站",就成為了不少人的好奇對象.

至今十天,我已經被人以各種形式問候,當中包括:

訴苦
在我晚上進行噪音測試時,有大廈住客走過來,問我為啥不在白天市區最吵鬧的時間進行測試(其實我是上下午也要進行一次的),及後又向我訴苦,說下午時段根本是吵到睡不著覺,問我噪音有沒有超標?Come on放過我吧,超標和沒超標的標準並不是一句說話就能解釋到的.

街坊朋友
從我第一天進駐街道開始,我就知道要在兩星期內有好日子過,就必需要和眾多商舖的伙計/老闆打好關係.擅於和陌生人交談的我,很容易就讓數位對我的工作感到好奇的地舖業戶尊重我的環評"使命",有的甚至主動拿椅子給我坐.經過約一星期的工作,整條街道的業戶也接納了我這個常客,就算我的儀器是佔用舖面閘前的一角,他們也沒有受到侵犯的感覺.

從一條陌生的街道,改變成一個讓我能安心工作,少量關懷體貼的社區,這是我未曾擁有過的經歷.

工作困難
當然是有的,不過一直"以勤力換取懶惰"和擅於"掩人耳目"的我,不用數天就有一堆應變方案了.今天先在這裡結束,留待下次分享.

P.S. 發覺寫blog在某程度,會有讓正面/負面思想洗腦的感覺,視乎自己在寫甚麼吧.

2010年11月10日星期三

Ch 2.58: 貨不對辦

圍繞所有人的問題

新工作常常需要我出field去測量噪音和空氣質素,在測試儀器運作的時間,往往也是極為空閒.

於是五花八門的娛樂節目也應運而生,例如看書,聽歌,聽收音機和上網等等,只是要在娛樂的同時,留意周圍環境變化,以免儀器讀數受到重大環境影響而過份超出一般讀數的水平.

上星期收聽電台節目,發現每晚5時到7時有個攪笑節目叫"give me 5",專在社會上發掘不同的話題,以好笑的方式去演譯,而昨天主持人的話題,是貨不對辦.

無論是服務,貨品甚至是情人,也會有貨不對辦的問題存在.該節目讓聽眾致電主持人,在收音機頻度上大吐貨不對辦的苦水,結果有約7到8成的人,也利用這個黃金機會,大數情人如何大不如前,根本和最初相識的他/她是兩個樣子.當然,這電台很快就變為愛情輔導中心,為情場失意的人進行開解.

當中有個最好笑的例子,就是一位女聽眾,一直喜歡她男友幽默好動的優點,言談上合攏得來,但結婚後卻發現丈夫變成了一個沉默寡言,甚麼事情也懶理的人,更以"有雙腳的傢俱"來形容她的先生.及後那女聽眾向丈夫的父母詢問時,才真相大白,原來她丈夫三十多年來,除了拍施時期外,性格就像現時她所看見的樣子.

好聽點說,就是她先生肯在拍拖時期為她而改變,迎合她的性格口味;難聽點說就是她先生刻意改造過自己後,在婚後再沒拍拖的那種感覺,便再沒精力和意志去維持戀愛時的他.總之,他自己的本質是由始至終沒有改變過.

沒有市場
為甚麼無論是情人,貨品,服務甚至是大家辛苦尋求回來的工作,也有貨不對辦的情況出現呢?這一切也歸咎於那些東西沒市場價值,而沒市場價值的原因,有時候真的是它/他們的本質過份不實用/沒水平,但也有很多時候,是和社會急劇轉變的價值觀有關.

就以工作為例,從前的勞動人口,他們會對沒OT(超時工作機會)的工種不滿意,因為賺取生活費的機會少了;反觀現今八十和九十後,基本開支有家庭作後盾,面對著不同的社會引誘,當然會希望有較多的私人空間去豐盛人生和增廣見聞.這時候,一些標榜時薪OK的工作,雖然是很獲年輕人青睞,但入職後才發現悠長的OT工時嚴重打擊自己的私人空間時,貨不對辦的感覺就隨之產生.

又例如,以大學畢業生的待遇來說,和工程學有關的工作在數年前,入息水平是僅次於醫生和律師等的工作,數年後的今天,和工程學有關的工種,入息水平已淪為尾二,這對數年前一眾工程學畢業的學士來說,無疑是一項沉重的打擊,覺得學位無法換來當初想像的生活水平.

以上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總結
總括而言,會讓社會出現貨不對辦現象的原因,一是我們(包括如求職者/情人/推銷員的身份)了解到自己(或自己的產品)的不足之處,會導致自己失去市場價值,經包裝後卻又無法改變自己/事物的本質,導致最後原形畢露時,慘淡收場;二是社會日新月異的價值觀念以及不斷改革的年代,使從前仍然值錢的人格,專業或事物,在今天徹底淪為過期物品,再也不受任何人的青睞和尊重,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完全相反的東西.當然,就是這個社會轉變得太快,才會令我們選擇時所作出的判斷更容易出現失誤,因為無論你如何精打細算,你的決定在急速轉型的社會下,根本就沒可能再像從前一樣那麼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以上純粹是一些事實反映,希望對現實的自己和各位也有點幫助吧.

2010年11月8日星期一

Ch 2.57: 想要 需要 可以要 時機要

追求事物的四大法則

從前我們嚷著要父母買玩具和用品給自己,經常會被囉唆"你是想要還是需要那件東西呢?",有時候還會叫我們思考金錢的真正意義,不要把父母當成自動提款機.

身為一個在社會工作兩年多的八十後,除了明白需要和想要的確切分別外,還想為追求新事物時添加兩個考慮完素,那就是"可以要"和"時機"要.今天我會花點篇幅去說明兩者的重要性.

金錢的定位
在敍述和錢有關的課題前,必需要解釋金錢的本質.以我這個八十後的立場來說,金錢就是把勞動力量化和實體化的一個媒介,而這個媒介之所以有存在價值,因為它省卻了人類用勞動力去兌換別人的生產力之間會出現的問題和煩惱.總括來說,金錢的最終目的是簡化勞力和生產力之間的兌換手續.

想要和可以要的不足
通常小孩子接收到父母"想要"和"可以要"的概念,馬上就會感到有點不妥當,因為有玩具會不是"想要"的嗎?要小孩子從父母的立場重想整件事,就會覺得父母是在想藉口推搪,根本就是不想花錢.當然,這是指一些半懂事到不懂事的孩子.

而,到我們長大後,就更能體會到光靠想要和需要去抉擇新事物,往往是不足夠的,這點相信不少人也感同身受.

可以要
顧名思義,"可以要"想要表達的,就是每個人的能力也有限,由於空閒時間有限和經濟上的限制,我們只能從社會上的種種物質生活中,挑選自己最能受惠於其中的服務或產品,來充實自己的人生.題外能引申的,就是所有的活動(包括電玩,動漫,看書和運動等)也有其存在價值,因為它們各知能照顧不同人平衡身心的需要.

言歸正傳,"可以要"其實要合乎的條件很簡單,對小孩來說,父母的讚成就等同可以要;對成年人而言,由於有了經濟能力,身邊的很多生活享受和產品也變成"可以要",這時候我們的專注點,將會放在用最短和僅有的時間(因為工作時間佔用了我們太多時間)和最低的價錢去換取最大的享受(因為省下了的錢可以投放在其他on-going process,例如基金,股票和樓宇投資),以達到同步進行的目的.

時機上要

這點是不少家長,甚至是我們年青一輩會忽略的.

"時機上要",會馬上讓人聯想到樓宇和股票的低買高賣,還有不少科技產品的入手時機.可是當我父母跟我說現時的我,會後悔中學時期花費大量金錢在Trading card(現時已沒市價)和日本唱片等等的玩意時,還有就是沒頭沒腦想我結識異性時,我就知道他們對"時機上要"還沒有透徹的理解.

有沒有發覺幼年時無法入手的東西(如電子遊戲機),到我們真正賺到錢時,卻已經不再鍾情於其中?有沒有發覺事情,要年青時大干一番才有感覺?十嵗時和二十五嵗時去海洋公園(註:香港境點)的你,是不是發現自己已無法像從前一樣,專注在從前感覺新鮮的事物上?十多嵗時拍拖的你,和廿多嵗拍拖的你,有沒有因為要顧慮的事情不同,而導致產生出來的感覺也截然不同?

所以,我們應該要了解自己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中,會否錯過了甚麼東西而導致將來再也尋求不回年少時實踐的感覺.這,就是"時機上要"的另一重意思.

結論

或許和我年紀相約的讀者,會對我今天所寫的不以為然,但擁有子女或十多嵗的各位,會否從新思考自己/向別人灌輸的消費態度呢?希望本文能為各位提供一個好參考.

2010年11月5日星期五

Ch 6.29: 工作情況

超乎想像的情形


為啥我相隔一個多月才再寫blog呢?主要是這一個半月的人生歷程,進展和變化實在是太慢,太沒新鮮感.


在經歷過電鍍廠一波又一波的衝擊和勞役後,遍體鱗傷的我,在另一所公證行找到了助理化學師的工作.工資和職位的大幅提升,讓我不敢怠慢地對待這份工作,上班前的一天更因為在離開舊公司後,無法獲得充裕的休息而要擔憂不能以最佳狀態去學習新事物,適應新文化.

轉眼間,十月十五日就來臨了(這是我離開舊公司後的第二天),我的職業觸覺告訴我,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踏入公證行,我第一時間去了解新公司的工作節奏,文化,以及同事之間的相處模式,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能避免踏入辦公室陷阱,大意地觸犯一些自己不清楚的禁忌.經過數天的觀察,我總算能放下心頭大石,因為公司整體的工作環境是比較輕鬆和按部就班,職責的分配也顯淺易明,上司安排工作前,也會考慮到同事的工作量才細心安排,不會有天馬行空的指示.

無論人事上和環境上,這所公司也沒那種"逼到人發瘋"的特徵,和電鍍廠比較可算是天壤之別.那麼,工作內容呢沒有成功感能帶給同事?有沒有豐富的事物可讓我學習,提升我在市場上的議價和競爭能力?在內部晉升的機會又如何呢?

從本文第一段已經可找到答案的一斑,詳細內容就下回分解.